廉洁文化

清风丨暗处不欺隐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添加日期:2022-06-03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李彬

  一个人独身自处时,少了外在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,道德修养“存乎一心”,此时最见修为。明代洪应明在《菜根谭》中写道,“小处不渗漏,暗处不欺隐,末路不怠荒,才是真正英雄。”就是说,在细微之处不粗心大意疏忽遗漏,在没人见到的地方不做见不得人的事,即使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、奋发向上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。

  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。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大夫蘧伯玉,道德品行优秀,深受世人敬仰。有一次,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,先听到一阵车声由远而近,之后就渐渐消失了,没过多久又响起车声。卫灵公就问夫人说,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?夫人回答,应该是蘧伯玉。卫灵公又问,你是怎么知道的呢?夫人回答,君子是非常注意细节的,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,那是车的主人始终如一坚持朝中礼制,让车夫扶着车辕慢行;蘧伯玉仁而有智,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,所以我觉得是他。卫灵公派人去查看,果然是蘧伯玉。在别人都能看到的时候言行有节,是比较容易做到的;但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依然能不移本色、不改操守,就难能可贵了。

  “暗处不欺隐”,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,一种无需提醒的深刻自觉,一种时时用道德和纪法约束自己的崇高境界。古往今来,许多先贤都将其看作是慎独的一种表达。“四知太守”杨震、“黄金难换腐儒心”的李汰等人,在暮夜无人知晓的情况下,面对金钱的诱惑不是笑纳,而是断然拒绝。清代官员叶存仁,从政30余年,甘于淡泊,从不苟取,离任之际,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,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。叶存仁见状将馈赠礼品原封退回,并赋诗一首相赠:“月白风清夜半时,扁舟相送故迟迟。感君情重还君赠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这些人在内心深处,已经把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化为了自己的自觉坚守,因而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也能够慎重行事、不自我欺瞒,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依然能保持清醒、不随口妄言,人前人后表里如一。

  作为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,“暗处不欺隐”既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,也是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。刘少奇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一书中说,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“个人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他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”。党员干部当认真对标对表,时常扪心自问,强化自我约束,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,以时刻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、台上台下一个样、八小时内外一个样。

  修为藏于身,人所不见;言行显于世,人能闻见。言行体现修为,闻其言、观其行便可知其修为。要想在人们看得见的言行上不出过错,就须在人们看不见的修为上多下功夫,时常诚其意正其心、省其身“毋自欺”, 坚持不仁之事不做、不义之财不取、不正之风不沾、不法之事不为。身为党员干部,还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、锤炼修为,正心明道、怀德自重,不断增强政治定力、纪律定力、道德定力、抵腐定力,时时处处不悖原则规矩,不失自律底线。
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