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洁文化

清风 | 远见者强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添加日期:2022-03-24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志勇

  什么是远见?古人说,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“智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。”远见是一种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底线思维,是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”的卓见,是“读史可以明智,知古可以鉴今”的从容,是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”的绸缪。

  “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”远见,就是既谋长远又谋全局的战略思维,要求以小见大、见微知著,站在前沿和全局的高度观察、思考和处理问题。五代十国时期,天下纷乱,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,立下了“以十年开拓天下,十年养百姓,十年致太平”的壮志。大臣王朴分析形势利弊,认为“凡攻取之道,从易者始”,献上《平边策》,提出“先南后北、先易后难”的战略,先下江南,收岭南,次巴蜀,次幽、燕,而后及于河东。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北宋初期的统一战略,北宋大臣赵普根据当时情况也认为应当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,积攒兵力、财力、物力后,再北上消灭北汉。后来北宋的统一步伐,大体是按照这个方针进行的,后人评价说“(王朴)平边策攻取先后,宋兴之初,先平江南,晚定河东,次第不能易也”。

  “如果要看前途,一定要看历史。”远见,就是思接千载、视通万里的历史思维,要求以史为鉴、明所从来、知其将往,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、把握前进方向、指导具体实践。北宋嘉祐三年,大臣王安石在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中以古论今,指出北宋之所以“财力日以困穷”“风俗日以衰坏”,根本原因是未能建立法度,而已有的法度不符合先王之政,迫切需要进行变革;三年后又在《上时政疏》中以“晋之武帝、梁之武帝、唐之明皇”为例谏言,指出“夫因循苟且,逸豫而无为,可以侥幸一时,而不可以旷日持久”,重申变革的必要性。北宋宋神宗即位后,询问王安石“祖宗守天下,能百年无大变,粗致太平,以何道也?”王安石遂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,以扬为抑,褒中有贬,回顾北宋立国以来历史,剖析种种弊病,指出“知天助之不可常恃,知人事之不可怠终,则大有为之时,正在今日”,开启了变法的先声。

  “明者防祸于未萌,智者图患于将来。”远见,就是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,要求凡事从最坏处着眼、向最好处努力,打有准备、有把握之仗,牢牢把握主动权。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、严明军纪、剿兵安民,起义军席卷神州、所向披靡、攻占北京。然而,好景不长,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、丧失警惕,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、军纪松弛。清兵入关后,起义军仓促应战,人心涣散、一击则溃,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。李自成等人没有底线思维,不能做到安不忘危、存不忘亡、治不忘乱,结果只能在风险与危机中倾覆,教训深刻。

  “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。”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,如果缺乏远见,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。有远见者,贯通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底线思维,善于从总体上看清形势、看准问题,善于从历史、现实、未来中把握规律和趋势,善于从底线出发,不断逼近顶线。“没有远见,只有枯萎”,新征程上,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,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,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,必须锤炼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底线思维,增强工作的科学性、预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敢于出击,迎难而上,争取新的伟大胜利。
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