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洁文化

清风 | 厚汝薄汝当思量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添加日期:2021-10-13

  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在《风宪忠告》中写道:“夫纳贿营私,所得甚少,所丧甚多。与其事败而治,曷若先事而教之为愈哉!”大意是收受贿赂、谋取私利,得到的少,失去的却更多。与其等事情败露了才来惩处,不如事先教育为上。并告诫,“吾之此言,虽曰薄汝,实厚汝也。”意思是,我说的这些话,虽说像是薄待你们,实际上是厚爱你们。

  谈到薄汝厚汝,就要分清是非曲直。《郁离子》中曾记载:“直言人皆知其为忠,而不能卒不厌;谀言人皆知其为邪,而不能卒不惑。”明知是忠言或阿谀奉承之话,但要做到不对前者厌弃、不被后者迷惑,是非常困难的。“岂惟常人哉,虽哲士亦不能免矣。”不要说一般人,哪怕是贤哲之士也在所难免。因此,要事事留心、时时在意,明辨似“恩”而实“毒”、貌“薄”而实“厚”。

  有似“恩”而实“毒”者。管仲临终前,齐桓公问及谁可以代其执掌国事,管仲坚定地否定了易牙、竖刁、开方三人,理由是三人表面上对齐桓公忠诚,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、身体和亲人,如此虚伪欺诈,不近人情,“将何有于君?”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谏,还重用了三人。三人为政,齐国大乱,齐桓公被围困饿死。齐桓公为三人所惑,误信误用了似“恩”而实“毒”者,结果难得善终。一些腐败分子落马后常常有这样的感慨,“围猎”者“比家人对自己都还好”。但如果没有看清“和风细雨”之下的真实面目,早晚会沦为别人呼来唤去的“猎物”、予取予求的“棋子”,向隅而泣则为时不远。概言之,看似得到了好处,实则毒害了自己。

  有貌“薄”而实“厚”者。史载,寇准在被罢免枢密使后,私通关节托求王旦,希望担任使相(即节度使兼同平章事),王旦对寇准伸手要官严词拒绝,说:“将相之任,岂可求邪!且吾不受私请也。”但王旦认为,以寇准之才出任使相并不过分,于是背着寇准向皇帝建议任命其为使相,寇准入见叩谢时才知事情真相。对寇准私请之事,王旦勃然大怒,看似“薄情”,但从大局着眼,王旦哪怕在临终前,都一再推荐寇准,实则恩厚。

  古人说得好,“雷霆与雨露,一例是春风”,雨露固然可以滋润万物,雷霆之于万物也必不可少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,不留情面的批评,一针见血的意见,就形同雷霆,表面上让人难受,细思量却颇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,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让我们眼明心亮,在面对权力时多一份敬畏,面对诱惑时多一份警醒。厚之大者莫过于此。

  “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,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。”若要分清谁“薄”谁“厚”,当先洗心戒欲。一个人走上邪路,总是从初心变质开始的。“惟本心之不失,斯放心之可收。”不失本心、永葆初心,以纪法为准绳,动静有度,节制欲望,按本色做人,按角色办事,就会对外界的孰“薄”孰“厚”了然于胸,也就不会被物质诱惑蒙蔽了双眼、冲昏了头脑、摧残了心灵。

 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,形势的发展,事业的召唤,都对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。面对外界的是是非非,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,多从政治上看问题,多从初心上找问题,多思考一下谁是“真的好”,才不会在诱惑中迷失方向,才能锚定理想之舵,行稳致远。(松向云)

 

Baidu
map